以梦为马/不负韶华
专业美术培训8年 国培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
全国咨询热线
0311-86770866

高考临近,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压力?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家长认真读完

高考临近,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压力?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家长认真读完

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高考就要来了。

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考试的临近,更像是一场情绪的风暴正在逼近。

尤其是对于走艺考路线的美术生而言,这个阶段的心理压力、身体疲劳、未来迷茫,是三座大山一起压在他们身上。

而你,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依靠者,也许正面临这样一连串的困惑:

孩子情绪起伏特别大,要么沉默寡言,要么动不动就发火;

明明在努力学习,却说自己“记不住”“没希望了”;

每天复习到深夜,却总觉得“效率低、没进展”;

一模二模刚结束,成绩起伏大,不知如何调节;

身边人总在谈志愿、谈大学,但孩子却变得越来越抗拒提这些话题。

是的,这就是无数艺考家庭在高考前两个月,最典型的状态。

在这种关键时间点,孩子不是需要更多的批评和压力,而是更有效的理解与陪伴。

今天这篇文章,不会空谈鸡汤,也不会教你如何“管孩子”。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,结合大量美术艺术集训、文化冲刺阶段的实际经验,手把手告诉你:

高考前最后的这段时间,家长到底该做什么,才能真正帮到孩子。

一、孩子现在的压力,不是你看到的那一点点

先说一个残酷的事实:你看到的情绪波动,其实只是冰山一角。

美术生这一年的经历是什么?

从暑假开始就进入美术集训画室集训机构,每天作画十小时起步,几乎没有周末,白天上课晚上改画。

进入冬季转文化课,重新捡起半年前落下的知识,背不完的政治材料,刷不完的理综题,外加英语作文天天出错。

同时,各种考试排山倒海:月考、模考、一模、二模、模拟志愿填报、阶段性测评、心理测评……每一次考试,似乎都在告诉他们:你离目标还有多远。

这不是普通的“考试焦虑”,这是长期负荷之下的心理透支。

但美术生往往又是“硬撑型”选手:

越是疲惫,越怕让家人担心;越是害怕,越不愿意多说一句。表面平静如水,内心早已风暴四起。

所以,孩子现在的状态,家长不能用“逻辑”去判断,而要用“共情”去感受。

这一点至关重要:你要做的,不是评估孩子的状态,而是接住孩子的情绪。

二、家长如何做,才能真正帮到孩子?

1. 你情绪稳定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剂

很多家长到了这个阶段也会焦虑不安:

“这成绩能不能上本科?”

“万一考不好怎么办?”

“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准备志愿了,我家还没规划清楚……”

这些担忧很正常,但不要把它们变成日常生活中的“背景音乐”。

孩子已经够累了,他不需要你再叠加一个“焦虑的父母”。

你越从容,孩子就越安心。你越信任他,孩子就越有底气。

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:

“成绩不是评价你全部的标准。”“你已经很努力了,剩下的交给时间。”“不管结果如何,我们都支持你。”

你会发现,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,才是真正能帮孩子卸下压力的“松弛药”。

2. 少问“考得咋样”,多问“你最近过得还好吗”

在高三的冲刺阶段,孩子最不想听的问题是:“你考得怎么样?”

这句话背后虽然是关心,但对孩子来说,像是一道道“再确认失败”的提醒。

替代方式可以是:

“最近学习累不累?我能帮你点什么?”

“有没有哪一科特别难?要不要一起想想办法?”

“你想吃点什么,今晚给你做。”

这些不直接和成绩挂钩的沟通,更能建立起信任感和亲密度。

记住:高考不是只有孩子一个人在战斗,你的情绪管理能力,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状态。

3. 别动不动提“考不上怎么办”,也别过早谈“复读”

有些家长为了“激励孩子”,会提前制造危机感:

“你要是现在不拼,明年复读怎么办?”

“如果这次没考上,艺考这条路就白走了!”

这些话,其实是在变相否定孩子的努力,让孩子觉得“我已经没有退路了”,只会让情绪更加崩溃。

正确的做法是:

不急于讨论“结果”,先帮孩子稳住“过程”;

不抛出极端选项,而是建立安全缓冲;

在孩子情绪低落时,用事实提醒他“你不是孤单一人”。

三、这些“看起来不起眼”的细节,其实最能缓解孩子压力

说实话,在这个阶段,孩子不需要大道理,也不需要“高效规划”,更不需要你天天在他身后喊“你再坚持坚持”——他需要的是“有人能懂他”。

以下这些生活中细微的操作,才是真正能帮到孩子的“减压锦囊”:

1. 打造一个“安静、安心、不被催促”的家庭氛围

高三下学期,是一个既要拼力气,又要拼情绪强度的阶段。

这个时候,孩子回到家,最想要的是“喘口气”:

不用一回家就听“今天模拟考怎么样?”

不用每天吃饭都被催“快点吃完写作业去”

更不要每天听“你看看邻居家孩子的卷子都做几遍了”

你不说话,但把家里的灯光调柔一点,空调温度设舒适一点,饭菜多准备一点点——孩子是能感受到的。

他不会大张旗鼓地说谢谢,但会默默在心里“缓口气”。

家里永远是最重要的情绪避风港,不是“第二个考场”。

2. 适当安排运动、晒太阳、亲子活动,别让孩子全天候“困”在学习中

很多美术生在集训结束转文化阶段后,身体明显下滑:免疫力差、睡眠浅、食欲低、整天困乏没精神。

其实不是他懒,是长期缺乏阳光与运动造成的生理性疲惫。

所以每天20分钟的慢跑、拉伸、遛狗、晒太阳、散步——这类看起来“不学习”的安排,反而有助于学习。

建议家长:

每晚饭后和孩子一起去楼下转一圈,不聊学习,就走走

每周末安排一顿外卖,作为“小确幸”激励

孩子刷题间歇带他看点轻松内容:纪录片、音乐综艺、旅游vlog,不要给他“学习焦虑内容”

适当松弛的环境,反而能让孩子在后续学习中更专注、更持续、更有效率。

3. 孩子越烦躁,越要慢一点回应;孩子越沉默,越要温柔一点靠近

这个阶段你可能会发现孩子:

一问就烦:“别管我行不行?”

表情冷淡:“还好。”

不愿沟通:“我想一个人待会。”

别硬刚、别强问、别立即回怼。

情绪激动时,大脑是“不具备逻辑处理能力”的,尤其是长期高压下的孩子,情绪一来,是“自动防御系统”在反应。

正确应对方式是:

给一点时间沉淀,不追问

轻声说一句:“你现在累了,先休息一会,晚点我们再说”

默默准备好热水、牛奶、小零食,放在书桌上,不解释

这时候的你,不是“要解决问题的人”,而是“情绪上的容器”。

等情绪平复后,孩子反而会回过头来和你说:“刚刚对不起啊,妈我不是故意的。”

你看,他不是坏情绪,是情绪太满了。

四、如何温和而有效地引导孩子面对“志愿与未来”的话题?

越临近高考,“志愿怎么报”成了家长最想问、孩子最想逃避的话题。

这其实不是不想面对未来,而是不知道未来在哪。

尤其是一些来自美术集训机构的孩子,他们画了大半年,文化课才刚稳住,自我怀疑最严重:

“我能考上大学吗?”

“我现在这个分数有用吗?”

“我以后能靠这个专业吃饭吗?”

你如果直接扔给他:“你考虑好报哪个学校了吗?”

他多半是回避,甚至烦躁。

正确的方式是——从“过去的努力”开始,帮孩子看到“现在的位置”,再自然引导到“未来的可能”。

比如可以这样说:

“你这半年坚持画画、学文化,其实变化特别大,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分数,大概能匹配哪些学校?”

“你喜欢设计那方向,我刚看有个专业叫品牌视觉系统设计,感觉挺适合你,我们一起看看?”

“有几个学长学姐是去年文化400出头上了不错的学校,我们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方向?”

这种“引导式陪伴”,比直接丢问题、给建议、灌鸡汤,更有效。

五、家长自己也要“卸压”,才能持续陪跑到终点

别忘了,高考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,也是你作为家长的一场“长跑”。

你也很不容易:

一边操心孩子成绩,一边还要维持工作节奏;

每天两头跑,做饭、接送、开家长会、刷教育资讯;

明明自己也很焦虑,还得压下去对孩子微笑。

所以你也要给自己一点空间:

每周抽出1-2小时,关掉手机,去看一场电影或听一集播客;

和朋友聊聊其他话题,别让生活只剩“高考”两个字;

如果特别焦虑,可以写日记或倾诉,找到“情绪疏导出口”。

只有你情绪健康、心态平稳,才能走到最后一公里。

写在最后:你情绪安稳,就是孩子的靠山

高考不只是对孩子的挑战,更是家庭之间信任感、情绪力、沟通力的体现。

你不需要变成教育专家,也不需要学会心理学,你只需要:

保持从容,哪怕你也有点焦虑

学会陪伴,而不是催促与指责

愿意去理解,而不是急着解决问题

这就足够了。

每一个努力拼搏的孩子,都值得拥有一个懂他、不急他、支持他的家。

高考只有一次,但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,会影响他一生。

愿你在这个夏天,不只是看见孩子的成绩,更看见他努力时的倔强,焦虑时的脆弱,成长时的光。

——他正在努力成为他自己,而你,是他最温暖的后盾。

1_20250318171939f977f.jpeg